东营:居民点单文化服务,社区开起“文化超市”

“以前我们队伍排练像打游击,现在有了场地,社区还给开了空调。”社区居民刘兰英说。
  8月25日中午,在东营市黄河路街道玉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,20余位居民正在排练走秀。这是“人文玉景文化超市”32支队伍中的一支。
  百姓家门口的“文化超市”是怎么开起来的?“文化超市”如何服务居民需求?

“文化超市”怎么开?
  2020年退休的刘兰英在玉景花园小区住了20多年,和小区内的很多老姐妹一样,退休之后,她突然闲了下来。
  “社区老年人多,油田退休人员多,文化层次较高,精神文化需求强。”刘兰英说,很多居民发现,老年大学名额紧张,文艺团体又没有固定活动场所,老人不知道去哪里活动。
  社区居民“点单”文化服务,给社区出了一道难题。
  身为党员的刘兰英闲不住,和社区一起想办法。如何通过“文化”这张牌把居民人心聚起来?
  到社区挨家挨户做工作,刘兰英主动参与其中,组建了“芳华舞蹈队”。玉景朗诵协会成立后,刘兰英协调社区内的优秀朗诵人才录制了多条音频。
  “首先要找有责任、有担当的居民,他们愿意奉献。”刘兰英说,还有邻居下不了决心,她就劝他们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”,先试试看,最终得到邻居的理解和支持。很快,32支文化团队带头人被“挖掘”出来。
  2020年,社区“文化超市”顺利开张,公开32支队伍带头人信息,管乐演奏、舞蹈、瑜伽、葫芦丝、手工编织……居民扫码即可了解并加入心仪团队。
  有了“文化超市”,社区居民被聚拢起来。虽然是无偿服务,但很多退休的带头人有了意外收获:他们在“文化超市”中找到了认同感和价值感。

     “超市”怎么开得久?
  “文化超市”开张后,居民反映“活动难、活动少、活动不开”。
  为了让“超市”开得久,玉景社区想了两个办法:
  对内,利用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的契机,打造“仁文书画室”“玉景糕点坊”“幸福艺馆”等34个文化场景,让居民活动有内容、有方向、有地儿去。
  对外,扩展社区文化广场、城市社区书房、文明市集等,常态化开办公益市集,摊位包括传统非遗、跳蚤市场、小修小补、爱心理发等,吸引社区居民参加。
  董俊是东营市太极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社区“文化超市”组建之初,在刘兰英的动员下,两人一拍即合,董俊担任“太极养生班”老师,教授居民陈式太极拳,前后有上百名居民参与。
  今年4月份,在潍坊武术文化节上,玉景社区代表队作为唯一一支社区队伍,在128支队伍中获得4项金奖。
  “我们最近刚链接了一家社会企业,以‘社区链接资源+社会企业运营’的方式,开展集咖啡文化、阅读、非遗体验为一体的文化活动。”玉景社区党委书记高菁说,社区让公益性的文化资源进社区,链接好公益性社会组织和市场化文化企业,服务更多社区居民。

   “超市”影响力如何扩展?
  “文化超市”的影响力不限于此。
  “刚搬进来的时候,很多邻居互相不认识,后来通过文化活动彼此成了朋友。”刘兰英说,像有的邻居,孩子正处于叛逆期,亲子关系紧张,通过“文化超市”嫁接的心理咨询资源,家长和孩子的情绪都有释放出口。
  像刘兰英一样的社区文化带头人,还成为社区“小微志愿调解队”的一员。29号楼有两户居民因为楼上楼下漏水产生矛盾,刘兰英赶到现场跟居民说理,得到了双方的理解。
  一组数据反映社区近些年来的变化:社区涌现200余名新能人,带动1900余居民加入各类文体团队。这些力量还参与社区卫生维护、治安巡逻等社区治理工作中。
  社区文化带头人还参与社区公共议题讨论会,通过多种形式议事协商,协调解决了物业服务纠纷、公共环境卫生等难点痛点问题。“旁观者成了当家人,这才是文化的力量。”高菁说。

扫描二维码,阅读更多精彩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