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中良:扎根科研一线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

刘中良是泰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副所长、高级农艺师,他扎根基层农业科研一线13年,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,将自己所学服务“三农”,助力乡村振兴。今年第二季度的“中国好人”评选中,刘中良被评为“敬业奉献”中国好人。

在泰安市农业科学院的蔬菜实验田里,刘中良正在和同事们查看白菜种苗的长势。一年365天,他有200多天是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度过的。

泰安市黄前镇大北岭村土壤比较贫瘠,发展设施农业是刘中良出的主意。眼下,大北岭村的4个蔬菜大棚里,第一茬西红柿即将成熟。这种叫“口感番茄”的西红柿上市能卖到15元一斤,4个棚的纯收益能达到10万元左右。

泰安市黄前镇大北岭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王折坤告诉记者,之前他们没有搞过设施农业,尤其是大棚种植,担心苗子栽上之后成活率低,活不了。自从刘所来了之后,给他们手把手指导,他们才有了信心和底气。

刘中良作为蔬菜种植的专家,他把设施种植技术推广到泰安的许多乡镇。同时,他从菜农最头疼的种植问题入手,深入开展学术研究。

“因为设施蔬菜连作,很容易造成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的加重,而且目前来说没有很好的药进行防治,所以一直困扰老百姓。我们通过近10年的多项技术的一个集成,终于在2019年集成了这项技术,并且进行了示范与推广,效果非常显著。”泰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副所长刘中良说。

这项技术获得“全国农牧渔业丰收”一等奖,成果在全省各地累计推广45万亩,获得经济效益6.6亿元。刘中良还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30多项,制定省市各级地方标准22个,发表论文60多篇,出版专著7部,授权专利15个。

“通常来说就是我们礼拜六或者假期,应该都是在家里休息的日子,但是他基本上都是在蔬菜大棚里和老百姓在一起,可以说真正是我们老百姓、菜农的贴心人。”泰安市农业科学院果茶研究所所长孙海伟告诉记者。

作为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,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把科研成果落地到田间一线。十几年来,刘中良开展科技培训、技术指导2000多场次,直接受益群众超过了6万人。

“他去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培训、技术指导的次数非常多,可以说真正把业务和服务三农紧密结合起来,用丰硕的科研成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。”泰安市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、院长高俊杰对刘中良这样评价。

扫描二维码,阅读更多精彩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