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邹平:新时代文明实践入户“走心”

  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,78个村级文明实践站,390个文明实践家庭站……“1+78+N”,在邹平市码头镇铺开一张不断密织的“文明实践网”。

  近年来,邹平市码头镇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,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,进一步打通宣传群众、教育群众、关心群众、服务群众、凝聚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努力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打造成惠及民生、凝聚民心的百姓之家。

  多维覆盖,理论宣讲直抵人心

  党员干部、五老乡贤、“百姓名嘴”、青年讲师、新的社会阶层……在码头,多支理论宣讲小分队遍布全镇,组成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的生力军。他们进企业、进单位、进学校、进农村,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活动,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  边家村开展“敬老爱老”宣讲活动,以“文艺+宣讲”的形式把文明家风融入表演中,接地气又暖人心;炭刘村组织开展“理论政策”送入户活动,因地制宜、因需安排,以最快速度将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最基层;码二村扎实推进“小马扎”流动课堂进庭院系列活动,用“小马扎”围起党员群众的学习圈……

  据悉,码头镇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(站)等宣传宣讲平台,不断创新宣讲模式,推动组建镇村两级文明实践理论宣讲队伍,选优配强志愿服务力量,推动宣讲主体向多行业、多层次转变。目前全镇累计组建各类宣讲团队81支,基层宣讲骨干150余人,打造“美德健康”“理论政策”“红色宣讲”等理论宣讲品牌10余个,各类理论政策宣讲受众超过1万余人次,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(站)真正成为理论武装的主阵地。

  汇聚合力,志愿服务微光成炬

  迎着朝阳踏着晨光,镇村400名身穿“红马甲”志愿者出现在大街小巷,对交通要道、村庄内外、房前屋后、沟塘河渠、背街小巷、沿街店面的垃圾进行清理,用微光点燃乡镇夏日的清晨。

  而这,正是码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生动缩影。码头镇紧扣上级工作要求,着眼群众需求,以“专、精、特、新”队伍建设为导向,充分吸纳整合各方人才力量,持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,建优建强镇村志愿服务队伍体系。制定《2024年码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安排意见》,紧扣重要时间节点,策划“一月一方案”志愿服务活动框架,构建“点单—派单—接单—评单”体系,成功举办“沿着黄河去码头”“我们的节日”“全民健身”“尊老爱幼”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600余场次。

  如今,全镇注册志愿服务队伍239支,注册志愿者2500余人,服务群众的志愿服务队伍“主力军”持续壮大,不断书写着从“一盏灯”到“满天星”的生动实践。

  移风易俗,文明风尚浸润人心

  早些年,人情风、吃喝风、攀比风……流传在村里的这些陈规陋习,曾经是群众的难言之隐、心头之痛。“现在好了,自从村内有了移风易俗志愿队,村内人们开始讲究,婚事新办,丧事简办,现在减排场不减人情,真正为人情债‘减负’了。”码头镇边家村村民任学美感慨地说。

  树新风、扬正气、革陋习、讲文明。近年来,码头镇把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抓手,各村也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及志愿服务队,在村干部、志愿者的带领及宣传下,有效遏制陈规陋习,让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。

  与此同时,各宣讲员用接地气的方式,把移风易俗融入理论宣讲、文艺巡演等活动之中。全镇广泛开展“讲文明 树新风”主题文明实践活动60多场次,切实让文明理念入脑入心。各村的“最美家风润万家”家风故事接力、“敬老尊贤爱幼”服务等优质文明实践活动刷屏新媒体平台,获得了以文化人、以德润心的良好效果。

扫描二维码,阅读更多精彩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