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沾化区:文化浸润构建幸福生活

 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,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品质,近年来,滨州市沾化区富国街道把居民的文化需求放在首位,扎实推进辖区文化服务建设,通过建强文化阵地、打造文化品牌、提升治理效能,让文化服务“沉下去”,群众幸福指数“升起来”,搭建起服务群众的“幸福家园”。

 1  

  重塑文化布局,筑牢文化服务根基

  用好文化资源,构建群众精神家园。富国街道积极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,推进城市文化社区建设,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,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为百姓打造一个幸福快乐的精神文化家园。街道依托本地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活动中心,在富民社区,城市书屋的建立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,成为推动文化进步的重要场所;富中社区精心规划并配备了理论宣讲室、文化活动室、健身活动室、科普宣传室以及市民教育室等多功能区域,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;富泰社区则通过图书馆的建设,为居民提供了免费的知识共享平台,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。

  聚力多方协同,共推区域文化发展。全力打造集文化传承、艺术展示、公益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。通过“百姓夜话、咱小区(村)事大家谈、“三务三资”阳光报告会等平台具体推进,多维度拓展收集民意渠道,激励党员群众投身街道文化建设,为收集民生诉求搭建高效的交流平台和沟通空间。

  加强阵地建设,擦亮精神共富底色。街道整合多处闲置空间,为居民提供休憩、健身等便民服务,以及开展葫芦烙画公益培训、文明实践等活动,让居民们拥有了更多体验文化生活的机会和空间。

  2  

  匠心铸就品牌,激发街道文化活力

  汇聚群文“小活动”,打造文化“大品牌”。富国街道从居民的切实需求入手,深度探寻本地文化宝藏,全力打造“红帆同心·志愿同行”文明实践特色品牌,培育孵化“城市书屋”“葫芦烙画”“农家书屋”“小富说理”理论宣讲等文化子品牌,充实居民的文化生活,点燃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激情与活力。

  品牌全新升级,赋能品牌新鲜力。以“一社区一品牌”为导向,构建完善文化艺术人才库,借助“强品牌、聚资源、建平台”模式,邀请专业人员,长期开设剪纸、漆画、和香制作、木刻刀笔书画、泥彩塑制作等特色课程,丰富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世界,满足其多样化需求。

  深耕文化沃土,点亮居民幸福生活。秉持文化资源开发特色化原则,注重独特资源优势,发掘非遗的文化魅力,成立了“明贞蓝印花布非遗工坊”,开展蓝印花布制作活动,提升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价值、历史价值的认知。定期举办传统技艺科普活动,传承传统技艺文化精髓,增强传统文化感染力。

  3    

  携手志愿服务,满足居民文化需求

  聚焦多元需求,绘就民生画卷。联合共建单位、公益组织、社区志愿者等开展文化服务活动。举办“儿童友好·乐享暑假”暑期公益托管服务、“代表牵手红领巾·授业解惑育新苗”等特色活动,联合区文联、区图书馆等在城市书房富国馆开展读书月系列活动,通过开展多姿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,满足辖区各年龄段居民文化需求。

  建强平台搭建,提升服务质效。街道目前拥有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、4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,形成“一所多站多基地”阵地体系。今年来,开展文明实践培训20余次。建强统筹资源机制,开展文明实践活动。各所(站)共计配备104支志愿服务队,先后开展创城、“我们的节日”、理论宣讲、文化宣传、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300余次。立足文化“两创”,做好“孝善行动”、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、北海银行渤海印钞厂修缮、胡营村渔鼓戏展馆打造等工作,发扬传统美德,开创文化新生命。

  聚焦文化乐民,丰富文化生活。积极对接共建单位及志愿者,发挥退休人员“五老”作用,持续挖掘辖区内文艺爱好者、群众文艺骨干等潜力,培育民间艺术家、文化能人,将传统文化与日常活动、传统节日相融合,围绕居民日常生活开展渔鼓戏、传统木雕、非遗剪纸等 50 余场居民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,带动居民参与活动 500 余人次,不断丰富居民“精神文化盛宴”。

  文化建设不仅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基础,更是社会和谐与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。下一步,富国街道将紧贴居民精神文化需求,搭建平台,整合资源,注重分类施策,因地制宜,推动把文化常态融入居民生活,通过党组织的聚合作用,把文化建设变成辖区所有人的“大合唱”,激发起建设美好家园的“精气神”。

扫描二维码,阅读更多精彩内容